“不谈学习大家是朋友,一说学习立刻变成敌人”,秦女性如此描述自己和儿子之间的关系,自从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之后,母子情深常常由于学习演变成家庭大战。
○为作业母子频繁开战
儿子草草应对作业,对此不满的秦女性叫儿子返工重做,儿子一边甩脸子抹眼泪,一边不服较劲,矛盾飞速升级,讲道理变成争吵,心烦意乱的秦女性给了孩子一巴掌,结果心更烦了。愈加多类似的冲突让秦女性常常束手无策,苦笑自己“黔驴技穷”。
秦女性介绍,自打孩子进了校门,她对孩子的学习没少忙乎,该签字的签字,该出题的出题,尽量地和每一位主课老师搞好私人关系。平常一家倒也和和睦睦,“不谈学习大家是朋友,一谈学习大家是敌人”。秦女性时常无奈又无助,孩子的教育问题,成为母子矛盾的导火索。
母子双方也心平气和地谈断定下协议:儿子需要按时做完作业,平常作业如何做,周末作业如何做,有着详细的规定,但“跟废纸完全相同,根本没约束力”;也曾推行“无为”政策,但不管的结果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直线降低。秦女性因此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。
○理念转变从孩子入学开始
“期望孩子身心健康就好”,“只须他过得开心就好”,“期望孩子快乐成长”,“孩子的身心健康比较要紧”……记者采访了几位年轻爸爸妈妈,他们的孩子在1-3岁之间,他们的回答惊人的一致。“等到他们的孩子上小学时就不这么说了”,孩子已经上到初三的王女性感慨说,“我刚生男孩那阵子也这么想,不给他重压,高开心兴地让孩子过完童年,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是巨大的,我给了他开心的童年,或许会给他不开心的一生!”“没一位父母在让孩子上普通学校还是重点学校、是上大学还是半途而废的选择面前无动于衷,不可能完全做到坦荡。”
○只盼孩子以后不吃力
或许是为了寻求一种讲解和安慰,王女性找出很多例证来证明我们的转变是对的:“我发现,很多有收获的人在回忆起童年的生活时,都说当时很痛恨父母,说别的同学都在玩,而自己还要学习,但在他们获得收获之后,第一感谢的都是我们的爸爸妈妈,感谢爸爸妈妈当年对我们的严格教育,才让自己从小打下了很好的功底。”接着便是感叹:“一种教育体制形成了,个人是没法扭转的,所能做的第一是顺从,再者是适应。”